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历史文脉、厚植家国情怀,7月初,在智能管理学院辅导员许馨予老师带领下,智能管理学院“晋彩智行”实践团赴山西太原开展以“探寻千年晋阳文脉,赋能青春智慧力量”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实践以“寻根·烽火·转型·传承·温度”为主线,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沉浸学习与深入互动,深度探寻太原三千年文明脉络,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汲取精神养分,用心感悟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寻根·三晋沧桑启华章”
在晋商博物院,队员们屏息凝视商周青铜器上繁复的饕餮纹,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感受到三千年前铜锡交融的温度。讲解员介绍这些纹饰是中原与北方文化交流的见证,队员李晨帅对此感触颇深,他表示那一刻,“融合”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眼前真实的印记。督军府旧址内,泛黄的“汇通天下”汇票和“宁叫赔折腰,不叫客吃亏”的晋商训诫,让队员们驻足良久。


队长刘佳雯在小组讨论中分享道:“从青铜器的包容到晋商的诚信,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令人震撼,也让我们思考现代商业伦理的根基。”晋祠内,宋代彩塑侍女生动的表情、巧夺天工的鱼沼飞梁、苍劲的周柏与汩汩的难老泉,都成为激发队员们思考的源泉。
队员王嘉威在参观笔记中写道:“梁思成先生赞叹的十字桥,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古代匠人的创新智慧,这何尝不是对今天‘智能管理’专业学习的启发?”亲手触摸古柏粗糙的树皮,聆听泉水千年不息的流淌,队员们对“坚韧”与“永恒”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烽火·热血山河铸脊梁”
晋商博物院“热血山河”展区,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实物展品,无声诉说着晋商毁家纾难的壮举。队员刘佳雯看到为支援抗战而熔铸的银元、利用商号网络传递情报的模拟场景后,真切感受到了课本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量。当讲解员提及山西在抗战中伤亡283万余人(占战前总人口24.7%)、歼灭华北日军31.8%的史实,这些数字让队员们内心极为震撼,他们深刻感知到这片土地曾承受的巨大牺牲。


在牛驼寨太原解放纪念馆,49.424米高的纪念碑肃穆庄严。队员们手捧白菊,向长眠于此的英烈深深鞠躬。展厅内,弹痕累累的钢盔、磨穿鞋底的草鞋、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录墙,尤其是许多牺牲烈士的年龄与队员们相仿,这强烈的冲击让不少队员眼眶湿润。有队员感慨道:“那一刻突然明白,青春有很多种可能,而他们选择了最壮烈的一种——用生命守护家园。这份担当,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转型·煤钢筋骨塑新城”
深入中国煤炭博物馆的模拟矿井,老式电梯下沉的震动、昏暗摇曳的矿灯、弥漫的煤尘气息,将队员们拉回那个“煤都”崛起的艰辛岁月。看着矿工蜡像佝偻的身影,队员武嘉文深有感触地说:“躬身在低矮的模拟巷道中行走,才真正体会到‘工业脊梁’四个字背后是无数血肉之躯的付出。”从木撑到金属支架的演变,让队员们直观认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与迫切。


在太钢集团,昔日的工业废渣山已蝶变为绿意盎然的渣山公园。听闻讲解员讲述李双良同志带领团队,仅凭铁锤钢钎,用十年时间“愚公移山”的故事时,队员们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感叹这是“变废为宝”和“艰苦奋斗”的活教材。在“手撕钢”和“笔尖钢”展台前,队员们亲眼目睹薄如蝉翼却能承受巨大压力的钢材,了解到它们打破国外垄断的历程。这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双良精神”的内涵——奋斗,就是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传承·古艺新生映今朝”
走进东湖醋园,浓郁独特的“酸香”扑面而来。队员们跟随酿醋师傅,亲手触摸温热的高粱,观察黑暗制曲房中菌丝的生长,体验“夏伏晒”的炽热与“冬捞冰”的酷寒。看到老师傅布满老茧的手沉稳而精准地翻动原料,队员刘佳雯在记录中写道:“老师傅说,一缸好醋至少要经历‘冬捞冰、夏伏晒’的八年沉淀。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髓就在于对时间的敬畏和对工序近乎固执的坚守,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智慧,在快节奏的今天尤为珍贵。”

在花馍研习社,队员们围在老师傅身边,惊叹于剪刀在面团上翻飞,瞬间剪出凤凰锐利的尾羽。看着用蔬菜汁点染的“蛇盘兔”在蒸笼里变得鲜艳饱满,队员们好奇地询问老师傅做花馍最难的是什么。老师傅笑着回答,是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样子做活,让现在的娃娃们还喜欢。当看到刚出锅、栩栩如生的花馍被孩子们争相捧在手里,兴奋地辨认着图案时,队员们恍然大悟:非遗的生命力就在这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里,它应“活”在人们的生活和喜悦中。

“温度·青衿援手递温煦”
实践团走进当地学生家庭,送去资助物资。在简朴却整洁的客厅里,队员们与受访学生并肩坐在书桌前,翻看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和习题册。队员武嘉文回忆道:“我们交流起高数和编程的学习方法,发现大家遇到的困难竟然那么相似。”家长一句朴实的“这些东西,娃正好需要”,学生接过物资时腼腆却真诚的微笑,让简单的帮扶充满了同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理解与温暖。

队员王嘉威感慨地说:“那一刻,没有客套,没有距离。看到对方书桌上熟悉的参考书,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在灯下奋战的自己。这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服务社会、传递温暖,未必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一句真诚的鼓励,一份及时的帮助,就能建立起心与心的桥梁。青年担当的‘温度’,就蕴藏在这些细微而朴实的行动之中。”

“共振·城魂薪火共绵延”
这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让实践团的青春血脉与太原的城市魂魄深深交融。青铜的厚重教会队员们敬畏历史的深度;古建的巧思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煤矿的艰辛淬炼负重前行的肩膀;钢铁的锋芒赋予攻坚克难的锐气;醋香的醇厚提醒坚守初心的可贵;面艺的灵动传递着扎根生活的温度;而物资传递时那默契的微笑,更让队员们铭记:真正的力量,永远带着人的体温。
实践行程虽已结束,但太原三千年积淀的文明精魂与时代精神,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队员心中。“三下乡”绝非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其核心是引导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触摸天地的过程中,找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坐标点。智能管理学院“晋彩智行”实践团的成员们,必将带着青铜器般的文化底蕴、钢铁般的意志韧性、非遗传承般的专注坚守和帮扶传递的温暖情怀,在新时代的广阔赛道上,奋力跑出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