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伴随着K152次列车缓缓驶离苏州站,我校2025届支教团正式扬帆起航。4支队伍、35名师生满载着全校师生的殷切嘱托,奔赴贵州、河南的偏远乡村,以青春实践服务乡村教育,续写爱与奉献的“三下乡”新篇章。作为我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支教团活动已连续九年薪火相传,一届届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间,持续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希望的光芒。

精心筹备两月余,实践育人铸新篇
为确保本次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取得扎实成效,支教团队紧扣“三下乡”社会实践主题,历经了整整两个月的全方位筹备。从严格的队员选拔、团队熔炼,到深入调研服务地实际需求、精心打磨每一份教案,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汗水、智慧与实践育人的初心。今年,支教团在传承往年特色课程的同时,积极响应“科技下乡”号召,创新实践内容,携手学校科协、爱心企业,将前沿科技“宇树机器人”、全自动上课“大耳朵机器人老师”等科普设备带进乡村课堂,为孩子们打开科技视窗,点燃科学梦想。教案反复推敲、试讲精益求精,无数个深夜研讨的场景,正是我校支教团成员在实践准备中锤炼能力、增长才干的生动写照。筹备期的疲惫、紧张与忐忑,最终都化作了团队互助前行的动力和坚定信念的基石。




多方聚力助实践,足迹深扎乡土间
本次支教活动规模持续壮大,并得到社会力量与校内资源的协同支持。苏州工业园区迎春花爱心联合会、苏州慧湖立新教育发展基金会、苏州工业园区爱莲同舟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等爱心单位以及爱心企业持续提供坚实后盾;学校团委、党委办公室、科研处、智能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多部门则在项目设计、资源对接、专业指导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撑,共同保障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
35名师生将分为4队,深入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上寨完小、贵州江口县德旺完小、河南睢县郭店小学、河南虞城县小侯希望小学及董新庙小学等五所乡村学校,预计服务当地学生达1000人。其中智能管理学院沈潇、李同亮、董欣、庞施杰和王达轩同学连续第二年参与支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实践效能,支教团内专门成立了服务河南虞城县教体局的统筹协调工作组,负责对接该县暑期支教整体安排,助力当地暑期活动高质量开展,体现了校地合作深化社会实践的积极探索。
九年坚守践初心,青春绘就振兴图
九年时光,步履铿锵。自首次踏上支教征途起,我校支教团始终秉持“因爱感动 为爱行动”的团队初心,坚守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初心。一年又一年,一批批外包学子接力奔赴远方,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将智慧与关爱深植于广袤乡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这九年,是青春接力奉献的九年,是我校学子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国情社情、厚植家国情怀的九年,更是青春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启程!在祖国需要处绽放实践之花


列车载着青春、责任、精心准备的课程与科技的火种驶向远方。这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之旅、一次心与心的连接。支教团全体成员手中紧握的,是奔赴他乡的车票,更是沉甸甸的承诺——他们将不负学校期望,在祖国最需要的乡村教育一线,践行“三下乡”精神,用知识传播希望,用热情温暖童心,用创新的实践内容启迪智慧,让青春之花在偏远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书写新时代社会实践育人答卷贡献我校青年学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