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要闻 > 正文

[媒体聚焦] 园区投七亿建服务外包学院

发布人: 信息来源:党政办公室 2008-12-23 14:19

 

一年后,独墅湖畔将崛起全国首家专门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高校——园区投七亿建服务外包学院
投资7亿人民币,校园占地424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5年内全校教师编制达375名,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达9000人……如果这样一组数字是用来描述一所新学校的宏伟建设计划,会让人在脑海中不由自主地畅想那幅美丽的蓝图。而事实上,全国首家专门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高等学府——苏州工业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如今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蓝图上,而是在今年9月已迎来了首批200多名新生。
产业背景:大发展催生人才需求
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引领着服务外包产业迅速跟进,园区目前业已集聚了从事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合同研发外包(CRO)等各类服务外包企业合计500多家,初步形成了软件外包、动漫外包、第三方物流、人力资源外包、咨询外包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服务外包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大量的人才需求。去年4月30日,园区被纳入国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成为全国推进落实服务外包各项试点政策,为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经验的示范区。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发展产业规划》,2008年园区服务外包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2010年将达到7.5万人,但是根据园区管委会公布的“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分析,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和科技跨越三大项目类别中,服务业倍增类紧缺人才占到了33%,其中对新员工和培训生的培训需求超过了60%。
可以说,随着“服务业倍增计划”的进一步推进和服务外包示范园的着力打造,园区服务外包产业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快速发展的外包产业势头为学院发展提供了优良的产业环境,未来服务外包市场巨大的人才需求和现有人才极度短缺的现状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应运而生。
办学模式:三个特点保障紧缺人才培养
根据规划方案,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是个大专层次的高校,学制3年,该院在办学模式上有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该学院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齐头并进。学院在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将积极开展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定制培训、服务外包从业人才资质培训、国际认证培训、服务外包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业务。
第二个特点,“校内企业”与“园中教室”内外兼修。学院根据专业匹配产业原则,在引导一批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校园的同时,计划分别在国际科技园、物流园、生物纳米科技园等产业载体中打造极具特色的“园中教室”。学生将通过“校内企业”和“园中教室”的实习实训,深度融入产业氛围,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第三个特点,技能鉴定与科学研究互为平台。学院将着手创建国内第一家服务外包技能鉴定研究所,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海内外机构合作开展eSCM业务流程外包能力成熟度的认证、BPO技能鉴定,以及漫画师国家职业资格、动漫游戏设计师职业资格、金融服务师职业资格等服务外包执业资格认证工作。同时创建国内第一家服务科学研究所,展开服务科学、服务管理和服务工程等学科研究,为政府发展外包服务业提供决策参考、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建议、为学院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也正是有了创新的办学模式,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许下承诺,他们将加快培养ITO人才,重点培养BPO人才,依次拓展KPO和CRO人才培养,其中将优先培养离岸外包人才并兼顾近岸外包人才,从而为园区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神奇效率:半年时间就迎来首批新生
今年2月2日,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筹),5月20日,园区管委会批准成立园区软件与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并成立筹建领导小组与筹建工作组,到7月14日首批教师34人到岗,再到9月7日 首批学生200多人入学,只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而12月30日,学院的校区工程就将破土动工,一年之后,独墅湖高教区内又一座现代化的校园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保证办学目标的顺利实施,该学院积极面向海内外招聘素质优良、特色鲜明、具有企业背景和国际视野的师资。在未来的师资结构中,来自印度、日本和欧美等国的外籍教师和各大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将占2/3以上。同时,学院还将吸引一批留学海外、长期从事国际服务外包行业的归国人员,国际化、实用型的教学队伍将保证学院高水准的外语和实训教学。
据介绍,第一年学院开设了服务外包方向的软件技术、金融保险和动漫设计与制作等3个专业,首批200余名学生已经入学;明年学院将新增电子商务、多媒体技术、物流管理3个专业,计划招生800人。按照规划,5年内学院将逐步完成14个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
《苏州日报》2008年12月22日
记者 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