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今年进入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获得每月4.5万日元奖学金;顾玲玲,目前就职于江苏中融外包服务有限公司,刚毕业的她在一千多位员工中脱颖而出,获得“明星员工”称号……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SISO)首届毕业生就业及升学实现“满堂红”,2011届毕业生100%签约就业或升学,就业状况呈现“两高两好”特点——就业比例高、质量好、标准高、地区好。
三年来,这个被誉为“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的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的宗旨,努力搭建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加强与各企业的联系,通过建立定向班、合作共建专业、合作共建实训室实验室等具体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对接企业需求,实现了学院专业链和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
“毕业即就业”真正的“零公里就业”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为市场而生,随市场而变”是其自身的内在诉求。那么什么样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最受欢迎?园区外包学院与相关企业联合设立“定向班”,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进入“定向班”项目的学生,毕业后都能够直接进入企业上班。
目前,该学院已与苏州迪诺曼有限公司、苏州东吴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物业管理专业“定向班”。两家公司为学生提供100%的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承诺就业薪酬标准,为全部学生提供企业奖学金,贫困学生还可以享受企业提供的助学金。
“入学第二天就进入企业,了解企业业务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商务管理系主任助理陈春干说。该定向班项目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学生技能、集中实习等方面都面向用人企业“前移”,提前让学生接受“真实”的物业管理职业训练。为此,学校创新育人模式,引入“企业辅导员”,让企业提前了解学生,以管理、培养“准员工”。
“物业管理专业并不只是‘看看门、扫扫地’,而是根据企业需要,培养现代‘管家’队伍。”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该学校更是根据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掌握物业经营管理、智能化管理、商务流程外包(BPO)业务流程等现代物业管理知识。
更加重要的是,用人企业直接介入学生的实训课程,尽可能多地让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每个该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企业三周左右的实训,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参与业务流程。
IBM在国内唯一专科合作学校
今年初,园区外包学院与IBM公司合作共建了软件技术专业,这也是IBM首次与国内一家大专类院校合作共建专业。该专业引入IBM教育学院教育培养计划,基于IBM软件雄厚的技术背景,将国际知名软件企业和高校资源有机结合,探索一种打造全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软件技术专业(IBM合作)首先具有一个‘品牌效应’,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引入优秀企业资源。”信息技术系副主任严仲兴说。因此,这个专业受到报考学生的欢迎。该专业今年计划招生80人,实际录取91人,报到注册88人,平均录取分数均位于学院前列。
在实际课程中,众多IBM的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为学生教授 IBM Rational等课程及认证,引入大量IBM实训案例进入课堂。而且,该专业从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素养培养两个方面出发,定位IT从业者所应具有的技能和定制相应的课程,从而培养有较强英语运用能力,能够“即插即用”式的人才。
在该系学生作品集中,一款“TAG THE BAR”(酒吧定位软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严仲兴说:“这是益进信息公司与学校合作之后带入学校的软件开发计划。在企业工程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现有地图软件开发出这款苹果手机软件。用户在休闲时刻,可以定位附近所有的酒吧,与朋友一起享受娱乐生活。”实际上,这种“校中企”合作模式在信息技术系、在外包学院已经屡见不鲜。甲骨文、思科网络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合作渠道纷纷将真实的企业项目带入学校,让学生动手参与软件、网络技术的开发。
培养“上岗就能上手”式人才
走进外包学院金融系,记者惊奇的发现,在原本是教室的地方变成了一个“银行”。在这个“银行”大堂里,柜台内几位“银行柜员”正在操作电脑,为顾客办理业务。柜台外,一位“顾客”使用自动柜员机取款,一旁银行“大堂经理”在引导顾客使用取号机,等待办理业务。
“其实,这是与江苏中融外包服务公司合作共建的实训(验)室。在其间,学生可以通过‘真实’操作,掌握实际工作技巧,提升动手能力。”金融系副主任顾祎睍说。在软件方面,这间“银行”使用真实的银行业务软件,而不是传统的教学模拟软件。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提前学习到以后工作的一些技巧。而且,在每学期一到两周的集中实训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轮流进入所有银行大堂岗位进行实训,了解整个业务流程。
“金融系与银行、保险、证券、财务等方面的企业保持着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训室、实习基地等形式,培养‘上岗就能上手’式人才。”顾祎睍说。这种模式产生于学校建立之初。
外包学院刚刚建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际金融业务,金融系联系华星会计事务所让学生参与其客户的年终盘点。而当时,华星会计事务所正在为业务庞杂的年终盘点而头疼,因为这种业务虽然简单但在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人力。“学校和企业一拍即合,于是每年年底都会有一两百学生去华星实习,学习现场工作技能。”
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帮助显而易见。金融系2008级学生顾玲玲今年夏天一毕业就到了江苏中融外包服务公司工作。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顾玲玲因为出色的业务能力,从一位普通员工升职为大堂经理,还从一千多名员工中脱颖而出获得“明星员工”的称号。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12月16日下午,外包学院联合50余家企业举办了以“创新·发展·共赢”为主题的校企合作战略研讨会。研讨会上,该学院与园区人力资源公司签约共建了“园区服务外包人才招聘基地”、“人力资源实习基地”;与思隽(Stream)合作开发BPO课程及培训;与Oracle(甲骨文)合作在学院设立“Oracle国际认证考试受理中心”……
“这些合作项目面向信息技术、商务管理、金融等专业”,合作交流处处长杨方说:“其中包含了学生实训实习、共同开发课程、国际认证等内容,把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学校,让师生共同参与,协同开发。”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杨方解释道,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技能型人才,而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将人才需求变成教育方向、教育理念、教育实践。
去年,外包学院正式成立合作交流处,将校企合作融入整个学校的发展战略当中。一年多来,外包学院的校企合作经历了“从泛到深”这样一个过程。在开始阶段,为了增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了解地区产业人才需求,外包学院与80多家企业“联姻”培养学生。后来,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日趋成熟,“学院与60多家持有相同人才培养理念的企业形成了深度的合作关系”杨方说。
校企合作不仅要“深”,更要“先”,杨方认为,“人才培养特别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先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如果一个产业已经发展成熟,到那时,再根据大量的需求培养人才就显得迟了。”未来,外包学院计划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动向,联合致力于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培养日后新兴产业亟需的“蓝领”。
学院常务副院长王颖表示:“学院与企业的合作不仅仅是单个的项目,而是从前期课程专业开发到师资培养、就业培训等一条龙的‘链条型’合作。学院在与企业的接触中,得到企业反馈最多的是相对于技术之外更重视员工的职业素养,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就是要把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相一致,学生的定位与员工的定位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零公里’就业。”
作者:黄自刚
《苏州日报》2011年12月23日